技術介紹:
預應力分體外預應力和體內預應力。既有建筑物加固采用體外預應力的情況較多。
(1)體外預應力是通過布置體外預應力束并施加預應力,使既有結構構件的受力得到調整、承載力得到提高、使用性能得到改善的一種主動加固方法。
體外預應力的優點:
a)預應力筋自重小,形式簡潔,摩阻損失小;
b)可連續跨處理,加強了結構的整體性;
c)端部錨固有現成的夾具可以利用,安全可靠;
d)施工不受氣溫影響,施工速度快;
e)由于原有構件的強度可以充分利用,加固后對房屋空間的影響不大。
(2)體內預應力:采用無粘結鋼絞線體內預應力加固改造。隨著改造工程的增多,體外預應力加固改造技術有時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于是考慮將新建工程中應用的無粘結預應力技術引用到加固改造工程中。
a)用于拆除荷載和跨度均很大的承重柱和承重墻
當柱子或承重墻所受荷載很大,而且改造后跨度也較大時,如果采用非預應力托換剛架技術,在拔柱和拆墻以后將會產生較大的撓度,從而導致上部樓面板和墻體開裂;如果采用體外預應力技術,則因為需要配置的鋼絞線數量太多而無法布置。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后張無粘結鋼絞線預應力托換剛架技術”最為理想。
b) 我國早期的房屋大多是磚混結構,對于臨街房屋這種結構形式已不適用,許多業主都希望把這種磚混結構房屋改造成框架結構房屋。
這種技術要同時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置換梁不能產生過大變形,同時要滿足 業主對凈高的要求;
(2)、置換梁兩端的框架柱要滿足承載能力要求;
(3)、框架柱的基礎除滿足承載能力要求外,還不能產生過大沉降。
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將置換梁做成后張無粘結預應力梁,利用預應力產生的反向彎矩來平衡外荷載,截面高度可以做得很小。
置換梁兩端的框架柱如果有原柱,可采用加大截面法進行加固;如果原先沒有柱,可采用現澆新柱。
技術方式:
施工順序:原構件鉆孔——安裝預應力筋——張拉鋼筋——固定鋼筋——封閉處理。
1、原構件穿孔孔道宜采應靜態開孔機成型,鉆孔時應能避開原有鋼筋;
2、體外預應力束在安裝過程中應注意順序,在穿筋過程中應采取防護措施。在張拉前應對所有預應力束進行預緊。
3、預應力筋張拉應在轉向塊、錨固快安裝完成,且連接材料達到設計強度時進行。張拉時可采用一端或兩端張拉,過程中應避免預應力筋的脫落。預應力筋張拉時應對張拉力、壓力表讀數、張拉伸長值、異常現象等作詳細記錄。
4、張拉完成后固定預應力筋,進行封錨。